11月11日消息,華為召開第六屆創新和知識產權論壇,并公布其第六屆“十大發明”評選結果。
在本次論壇上,華為公布了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最新進展。去年,華為專利數、專利收入均創下歷史新高。其中,華為去年新公開專利達3.7萬件,專利許可收入達6.3億美元。
在通信行業,部分企業主要靠專利費“躺賺”。比如,高通2024財年QTL(技術授權業務)收入為55.72億美元,占總營收14.3%,毛利率超過70%。
在華為看來,知識產權收入并不會成為華為的主要收入來源,專利制度的本質是鼓勵創新。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透露稱,歷史上華為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是累計許可收入的三倍。
此外,華為還公布了第六屆“十大發明”創新成果,包括Scale-up超大規模超節點算力平臺、鴻蒙全棧架構創新技術、折疊新形態等。
6.3億美元!華為專利許可收入創新高
知識產權,將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的“無形”財富,轉化為受法律保護的“有形”資產,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動力和保障。
在通信行業這一高度標準化的市場領域,企業持有的專利數量,不僅代表了技術實力,還影響著企業營收,甚至決定了行業規則的話語權。
所以,進行高強度研發投入、加強知識產權布局,已成為企業的共識。一方面,專利可以保護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果,另一方面,專利費也可以為企業分攤研發成本。
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公布的 PCT國際專利申請排名中,2024年華為以 6600件的申請量位列全球第一。截至2024年底,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。
去年,華為專利許可收入創下了6.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。此外,華為在蜂窩通信、Wi-Fi、多媒體技術標準等領域的貢獻得到認可。
截至去年,已有超過27億臺5G設備獲得華為蜂窩通信標準專利許可,超過12億臺消費電子設備獲得華為Wi-Fi專利許可,超過32億臺多媒體設備獲得華為多媒體視頻編解碼專利許可。
宋柳平表示,華為將大量的創新成果通過專利的方式向業界公開,與全世界分享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。
知識產權的合作開放,與行業的健康發展密不可分。截至2024年底,華為已簽署233項專利許可協議,其中95%通過談判和調解達成。
有手機行業人士曾表示,一部智能手機可能需要二十多萬件不同的技術和專利,沒有一家公司,甚至沒有一個國家,能夠獨立不依靠他人的技術制造出一部智能手機。
華為既是專利許可方,也是被許可方。宋柳平透露稱,歷史上華為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是累計許可收入的三倍。
不僅如此,華為還在開源生態系統等領域采取免費許可策略,來激勵創新、推動技術的普及與應用。比如,在過去的一年里,OpenHarmony社區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的新增開源代碼超1000萬行,openEuler系操作系統累計裝機量突破1000萬套。
去年六月份,華為在“茶思屋網站”全球上線了“查思專利”,免費為全球科研人員提供專利查詢工具。截止目前,已有超過20萬件華為專利進入公共領域,可供公眾免費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