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類消費,該消費形態以情感需求為決策核心,72.3%的消費者承認購買行為受壓力、孤獨等情緒驅動。典型特征表現為:購買虛擬祈福服務者中83%為18-25歲群體;游戲皮膚消費用戶超60%存在重復購買行為;超四成消費者承認會因"限量""絕版"等標簽沖動消費。)
當“一鍵祈福”成為Z世代的解壓儀式,當游戲皮膚的重復購買填滿孤獨時光,當“限量絕版”的標簽觸發沖動下單,情緒消費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席卷年輕群體。數據顯示,72.3%的消費者承認購買行為受壓力、孤獨等情緒驅動,這背后是當代人對情感慰藉的迫切渴求。
18-25歲群體占虛擬祈福服務購買者的83%,折射出年輕人在學業、職場雙重壓力下的心靈焦慮。他們用小額虛擬消費尋求心理寄托,本質上是對“確定性”的追求——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里,一次祈福、一款心儀的游戲皮膚,都能成為短暫的情緒避風港。而超60%游戲皮膚用戶的重復購買,更像是在虛擬世界里構建自我認同的過程,每一款皮膚都是他們表達個性的“數字穿搭”。
但情緒消費的另一面,是被“限量”“絕版”標簽裹挾的沖動陷阱。超四成消費者因這類詞匯盲目下單,事后往往陷入“買后空虛”的循環。這種“為情緒買單”的消費模式,看似緩解了當下的焦慮,實則可能加劇財務壓力,甚至形成“越消費越空虛”的惡性循環。
真正的情緒治愈,從來不是靠單次消費的短暫刺激。與其依賴“剁手”緩解情緒,不如培養更健康的解壓方式——運動、閱讀、與人傾訴,這些無需付費的“心靈滋養”,才能帶來長久的內心平靜。當然,適度的情緒消費并非不可取,關鍵在于守住理性的底線:分清“需要”與“想要”,讓消費成為情緒的調劑,而非生活的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