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巨大震蕩周期里,任何一個數字都不再只是數字。今年的 30 萬輛,對嵐圖來說尤其如此。
20 萬到 30 萬只用了 7 個月,在一個價格戰越打越狠、智能化敘事越說越虛、供應鏈沖擊不斷加劇的 2025 年,這樣的增速幾乎帶著逆風奔跑的戲劇性,成立5年的嵐圖終于支棱起來了。
它不只是嵐圖的節點,更像是整個行業的一面鏡子:在所有人都在問“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增長模式”時,嵐圖把自己的答案擺在了桌面上。
只不過,這份答案的價值,不體現在增長曲線本身,而體現在它與行業主流路徑的反差。
當行業用價格換增長時,嵐圖卻用體系換確定性
2025 年的新能源車市,是過去十年最像“真實市場”的一年。
補貼退出、資源緊張、研發成本攀升、智能化焦慮蔓延、用戶耐心衰減,大多數品牌都在通過降價、促銷、縮員、減配來熬周期。所謂卷,不再是互聯網式的“故事之卷”,而是赤裸裸的“成本之卷”。
但嵐圖顯然沒有被這股周期裹挾。銷量保持穩定爬坡,從月度紀錄到“九連漲”,再到 1—10 月同比超 82%;利潤表現同樣罕見,在行業虧損潮里依然保持連續盈利;生產效率更是把“63 秒下線一臺車”寫在產能節奏里,相比過過去幾年不溫不火的發展,今年嵐圖在規模上進步了許多。
在交流中,嵐圖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盧放把增長歸結為一句很樸素的話:“市場確實在變化,但嵐圖的銷量一直在增長,用戶對嵐圖的認可度在不斷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