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幾何時,青年旅舍(青旅)是中國背包客的“理想國”,是文化交流與低成本旅行的代名詞。然而,如今的青旅正陷入雙重困境:
一方面,它因“年齡歧視”公然拒絕35歲以上的中年人;另一方面,它也正在被更注重私人空間、更焦慮于“心力”消耗的00后年輕一代所遺忘。
接連倒閉的青旅數量(認證數量已縮水近三分之二)似乎在宣告:青旅這一商業模式,已不再適應 “i人”遍地、行程緊湊、目標明確的新世代旅行者。
01 “年齡歧視”的荒謬:被拒之門外的是青旅的“精神股東”*青旅近期重回公眾視野,源于部分店家設置的 “不接待35歲以上中年人” 甚至 “禁止40歲以上男性、30歲以上女性入住”的歧視性規定。
店家聲稱此舉是為了避免“爬上下鋪的安全隱患”和“生活習慣不同帶來的管理問題”。
這種“年齡歧視”不但站不住腳,更嚴重違背了青旅創立的愿景。 “青年旅舍”的概念誕生于1912年的德國,旨在為 “條件有限的青年人”提供高性價比的住宿服務,并 “提倡在不分種族、國籍、膚色、宗教、性別、階級和政見的旅舍活動中促進世界青年間的相互了解”。
國際青年旅舍聯盟明確規定,旅舍向 “所有認為自己有年輕的心的人士”開放,不得有年齡歧視。
更諷刺的是,這些被店家試圖拒之門外的35歲以上中年人,恰恰是中國青旅“黃金三十年”理念最深刻的踐行者和受益者。
在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,青旅是許多像39歲的梁月一樣的年輕人獲取信息、拓展視野的“理想國”。在那里,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們聚在一起,分享著遠方的故事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。正是那時的青旅經歷,鼓舞了無數囊中羞澀的年輕人走出國門、改變命運。
如今,這些“精神股東”重訪青旅是為了追憶青春,卻被店家以“不好管理”為由拒絕,無疑是對青旅初心的巨大諷刺。
02 “i人”的自我保護:拒絕在旅途中消耗“心力”** 如果說拒絕中年人是青旅自己作的“孽”,那么被00后遺忘,則是時代焦慮、旅行方式和人際關系觀念變遷的必然結果。
對于正在讀研的劉晨等新世代年輕人而言,青旅最核心的“社交”和“公共性”反而成了負擔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