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本信息
時間:每年公歷10月23日或24日,2025年霜降為10月23日。
含義:秋季最后一個節氣,標志天氣由涼轉寒,晝夜溫差達全年峰值,但“霜降”非指降霜,而是氣溫驟降、水汽凝華成霜的氣候特征。
太陽位置:太陽到達黃經210°,北斗星斗柄指向戌位(西北方)。
二、氣候特點
氣溫:全國平均晝夜溫差最大,北方部分地區最低氣溫跌破0℃,東北初雪飄落;南方氣溫15℃-20℃,華南仍保持20℃以上,但“秋老虎”徹底退場。
降水:冷空氣頻繁南下,降水減少,天氣干燥。云南西部、貴州東北部等地偶有中到大雨,北方初霜頻現,地面凝結白色冰晶。
物候關聯:晝夜溫差加劇,植物為抵御寒冷加速木質化,樹葉枯黃飄落,草木漸趨蕭瑟。
三、三候解析
1. 一候豺乃祭獸:豺狼捕獵后將獵物陳列,似行祭禮,反映深秋動物儲備過冬的本能。
2. 二候草木黃落:寒氣凝滯,樹葉枯黃墜落,大地漸顯荒蕪,契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“草木黃落,色黃而搖落也”的記載。
3. 三候蜇蟲咸俯:冬眠昆蟲蜷縮洞中,進入休眠狀態,靜待春日復蘇。
四、傳統習俗
1. 登高賞秋:深秋層林盡染,登高可覽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之景,兼具祈福避災之意。
2. 食補養生:
• 吃柿子:民間認為霜降食柿可防寒潤肺,且“柿”與“事”諧音,寓意事事如意。
• 煲羊肉:北方地區以羊肉溫補,抵御寒氣,如“霜降進補,春日打虎”之說。
3. 賞菊飲酒:菊花盛放,古人有賞菊、簪菊、飲菊花酒的習俗,以祛風明目、陶冶情操。
4. 掃墓祭祖:部分地區于霜降前后掃墓,表達對先人的緬懷。
五、詩詞文化
霜降常引發文人悲秋、思鄉之情,詩詞中多見“秋色”“鴻鳴”“霜花”等意象:
• 唐·元稹《詠廿四氣詩·霜降九月中》
“風卷清云盡,空天萬里霜。野豺先祭月,仙菊遇重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