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扇無法從外部打開的車門,在危急時刻可能會阻斷一條生命通道。在小米汽車成都事故中,“車門為何無法打開”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,也再次引發公眾對隱藏式門把手安全性的質疑。
圖片
公眾的疑慮,恰恰指向了一個更深層的行業現象,為何在隱藏式門把手日漸流行的今天,絕大多數傳統燃油車仍在使用機械式門把手?傳統機械式門把手和隱藏門把手的安全性對比如何?成本等方面表現如何?當汽車設計的科技感與基礎安全性產生沖突時,應如何權衡?
為何大多數傳統燃油車仍在使用機械式門把手?
多位專家在接受藍鯨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,相比隱藏式門把手,機械式門把手是經過長期市場驗證的,安全性更高。
圖片
1.經過市場長期驗證,結構簡單更安全
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藍鯨記者表示,從現有技術驗證結果來看,傳統門把手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。其結構設計相對簡單,在交通事故中安全性更高。
相比之下,隱藏式門把手采用更為復雜的電子結構,而結構復雜度往往與故障風險呈正相關。需要指出的是,許多車企將隱藏式門把手作為產品亮點進行市場營銷,但作為新興產品,其可靠性仍需經過更長時間的市場驗證。
鯨平臺智庫專家、知名商業顧問、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對藍鯨記者表示,隱藏或半隱藏門把手帶來的空氣動力學與造型收益是“錦上添花”,而安全冗余、碰撞后救援、法規一致性、供應鏈復雜度與成本,才是豪華燃油車長期更在乎的“基本盤”。
當“錦上添花”和“基本盤”發生沖突時,傳統豪華品牌往往會謹慎克制,只有在技術與法規能給出明確解題路徑時,才會小心前進。
2.隱藏式門把手結構復雜,碰撞受損后不易開門
霍虹屹提到,傳統機械式外把手通過拉索或桿系直接聯動門鎖,受電氣系統影響較小;隱藏式或半隱藏式把手往往與電子門鎖、無鑰匙進入、感應伸出等功能耦合,系統級復雜度更高。復雜度增加本身不等于不安全,但確實帶來更多失效工況需要覆蓋,包括低電壓、冰凍、污泥侵襲以及碰撞后車門變形。
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