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2025年末僅剩最后一月,中國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的入場券之爭進入白熱化。大連、溫州、徐州三座風格迥異的城市,正帶著各自的產業密碼向萬億門檻發起最后沖擊,這場競速不僅關乎城市排名的更迭,更藏著中國經濟轉型的三重答案。
大連:東北振興的"燈塔破局"
東北等了二十年的萬億突破,或許將由大連率先實現。2025年前三季度,這座東北亞港口城市已憑借10.2%的工業增速拉開差距,國務院批復的自貿區深化改革方案成了關鍵"加速器"——"東北亞跨境貿易便利化20條"落地后,日韓貨物實現"上午到港、下午入東北",大連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暴漲12.8%,新增5條日韓航線讓船公司爭相搶泊。
重工業的"老樹新枝"更成硬核支撐。恒力石化乙烯項目一次投產就注入300億增加值,百年煉廠通過搬遷升級實現精細化率躍升,高技術制造業以14.2%的增速印證"傳統產業不是包袱"。多家機構預測其全年GDP將達1.02萬億,100%的破萬億概率,讓大連有望成為東北首個萬億城市,徹底打破"投資不過山海關"的刻板印象。
溫州:民企基因的"數字煥新"
當傳統溫商遇上數字經濟,催生了最具煙火氣的增長故事。前三季度7414億元的GDP,10.1%的增速,讓溫州的萬億目標只剩"流程式收尾"。第三產業62%的貢獻率中,藏著最生動的轉型密碼:跨境電商綜試區的"退稅秒到賬"政策,讓商家把倉庫直接建在機場旁,"雙十一+圣誕+年貨"的消費旺季成了沖刺的"最后推力"。
數字經濟的滲透重塑了產業形態,核心產業19%的增幅堪稱"傳統老板給程序員打工"的現實寫照。從皮鞋服裝到智能裝備,溫商的全球生意通過手機端完成,而生產基地扎根本土的模式,讓GDP跟著包裹一起流動。臺風成為其唯一的不確定性,但這已難改99%的破局概率。
徐州:老工業基地的"綠色轉身"
蘇北煤城的萬億之路,寫滿重工業的"逆襲劇本"。江蘇省四季度砸下的新能源"三巨頭"項目——風電整機、光伏組件、氫能儲罐悉數落地淮海國際陸港,讓這座城市從"挖煤"轉向"挖訂單"。徐工混改后的海外訂單同比暴漲35%,涂成綠色的挖掘機成了歐洲市場的"香餑餑",既規避碳關稅又搶占新能源賽道。
工業的強勢復蘇肉眼可見: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飆至8.3%,只需再增500億即可撞線萬億。作為江蘇"13太保"中有望晉級的新成員,徐州的突破將讓江蘇萬億城市數量邁向6座,繼續領跑全國。95%的預測概率背后,是老工業基地抓住新能源風口后的必然結果。
萬億之后:轉型故事比排名更重要
若三城同時破萬億,2025年末全國萬億俱樂部將擴容至30座,版圖迎來歷史性改寫:長三角再添新丁,東北終結"零萬億"尷尬,中國經濟的區域平衡畫卷愈發清晰。
但萬億從來不是終點,而是新賽道的發令槍。大連的港口樞紐能級、溫州的數字民企生態、徐州的綠色制造轉型,三種路徑的后續演化更值得期待。就像大連的乙烯塔、溫州的直播倉、徐州的氫能罐所昭示的,中國經濟的下一站增長,終究藏在這些腳踏實地的產業細節里。
這場沖刺的終局或許在12月揭曉,但三座城市的轉型故事,才剛剛翻開新的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