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縫銜接國慶中秋“超級黃金周”,從“單日狂歡”演變為跨月消費季
第17個“雙11”來得有點早
泉州網10月24日訊(融媒體記者李菁)今年“雙11”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。京東、抖音在10月9日率先啟動“雙11”大促,無縫銜接國慶中秋“超級黃金周”;淘寶天貓則于10月15日開始預售,比去年“雙11”提前了5天,“雙11”已從“單日狂歡”演變為跨月消費季。
快遞進入高峰期(泉州晚報資料圖)
第17個“雙11”,不僅“時間戰”升級,優惠活動規則也跟著“瘦身”,消費者不用再做“奧數題”。京東、天貓等平臺全面取消跨店滿減機制,改為“官方直降”模式。記者在促銷商品的頁面上看到,直接顯示“立減XX元”的標簽讓消費者一目了然,無需計算、無需拼單,下單即省。預售模式也退出主流,京東、抖音等平臺推行“現貨開賣”,10月9日晚8點即啟動現貨銷售,避免消費者等待商品的周期。天貓雖保留預售,但強調“折扣脫水”,在品牌官方直降15%起的基礎上,還可疊加9折消費券、行業品類券等。各大平臺還統一發放大額券包,替代以往需分時段搶領的小額券,減少湊單壓力。同時,多家平臺承諾“全程保價”,預售商品若降價可退差價。
電商企業調整銷售策略(泉州晚報資料圖)
線下實體商業也加速入局。在泉州各大商場、超市里,“雙11”促銷標識隨處可見,不分品牌與線上同步啟動促銷,同樣實行“官方直降”。相較于線上購物,線下門店有實物,消費者可直觀查看商品品質、試用產品,且選購后能即時提貨,因此吸引了一大波注重購物體驗感的消費者。
面對持續月余的大促,消費者展現出更加理性的購物態度。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對4765份消費者的調研數據表明,8成消費者在活動首周已參與“雙11”,51.27%的用戶因“剛需商品價格給力”而購買,僅24.94%承認受大促氛圍的影響沖動消費。“該省省該花花”成為主流的消費觀念。品類選擇上,食品飲料、日用品等剛需品類占比超35%,74.77%的首單消費者聚焦日常必需用品。76.40%的用戶傾向于“現貨模式”,即看中即買,付完款立即發貨;僅15.10%的用戶接受“預售模式”。
大促已經開啟,在享受價格優惠與購物便利的同時,消費者也需警惕可能出現的消費陷阱。結合近年來“雙11”消費投訴數據,虛假宣傳、質量“翻車”、保價承諾不兌現等問題易集中爆發。為規避風險,消費者可使用平臺內置的價格歷史查詢功能,查看商品在過去90天內的價格波動曲線,確認當前“直降”是否真實低于日常售價。同時,將想要購買的商品提前加入購物車,防止商品“先漲后降”。為避免收貨后發現質量問題可能難以維權,建議下單前查看商品詳情頁“服務承諾”,優先選擇標注“退貨包運費”的店鋪。
今年“雙11”電商平臺優惠規則簡化、促銷周期延長,讓消費者從“燒腦湊單”到“一眼低價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