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前雖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高科技人臉識別技術,但古人已有著獨特的基于人臉特征的身份識別方式。以下是一些相關情況:
• 秦朝的“照身帖”與人口管理記錄:商鞅變法時出現了刻有人頭像的“照身帖”,這是一種早期的身份憑證。同時,從出土的秦簡牘中可以看到當時對人口管理中有人臉識別的雛形,如詳細記錄人員的籍貫、膚色、臉型、身高,通過將簡牘記錄與本人進行對比,防止冒名頂替。
• 漢代的城關人員身份查驗:漢代對進出城關人員的身份查驗更為嚴格。官吏會嚴格盤查,將文書上記載的人員籍貫、身高、面貌特征等與本人仔細核對,以此保障通行安全和社會管理。
• 隋朝的“大索貌閱”:隋文帝為整頓戶籍賦稅,下令“大索貌閱”。即通過核對戶籍上記載的個人年齡和體貌特征,來糾正戶口隱匿問題,這是大規模運用類似人臉認證方式進行人口管理的舉措。
這些古代的“人臉認證”方式,雖然是依靠人工肉眼比對,沒有現代技術的精準和便捷,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,對于維護社會秩序、保障安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,也體現了古人在身份識別管理方面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