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,時任英特爾CEO的保羅·歐德寧提出了名為“Tick-Tock”的戰略計劃。這一計劃以兩年為周期,快速升級半導體制程工藝與微架構,最大化激活摩爾定律。后來,這項被人稱作“鐘擺革命”的戰略行動成了計算產業的創新標桿,一舉奠定了英特爾在PC與服務器市場的長期主導地位。
可能很多人都不記得,中國科技的發展軌跡中也有過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。2018年,華為公布了全棧全場景AI戰略;作為戰略的關鍵載體,華為隨后在2019年發布了昇騰910芯片。我清晰記得,當時華為宣布昇騰將持續高速演進。面對AI算力的海量需求與巨大缺口,構筑新時代算力底座的機會史無前例地擺在了一家中國企業的面前。
但幾乎就在同一時間,科技鐵幕轟然落下。2019年,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,隨后在2020年全面制裁華為海思。華為的芯片能力被封禁,芯片供應鏈被切斷。中國科技在AI算力領域發動的鐘擺革命,在一場噩夢中戛然而止。
那么,一切就此畫上句號了嗎?AI算力會變成中國智能化頭上的緊箍咒嗎?

時隔多年,我們等來了答案。9月18日,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的第一天,華為副董事長、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了“以開創的超節點互聯技術,引領AI基礎設施新范式”的主題演講,期間正式公布了昇騰演進路標,發布全球最強的算力超節點與算力集群。在眾人的一片驚呼當中,我們發現那個暌違了六年的計劃,居然回來了。
徐直軍指出,“算力過去是,未來也將繼續是人工智能的關鍵,更是中國人工智能的關鍵”,并再次強調:“基于中國可獲得的芯片制造工藝,華為努力打造‘超節點+集群’算力解決方案,來滿足持續增長的算力需求。”
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?困擾中國AI那形如無解的算力難題,究竟是如何解開的?
或許有必要重讀一遍華為走過的路。看看他是如何用“‘超節點+集群’”將算力變成一局圍棋;又如何將它迎風展開,變成中國科技的一面旌旗。
那看似走不通的地方,把墻撞破,路就有了。
這是一條撞出來的算力之路。

把時間倒回2019年。或許很多人已經不記得,當時發布的昇騰910在多種規格與能力上都已處在全球領先水平,絲毫不遜色于英偉達的同期產品。但隨后突降的制裁,讓昇騰在諸多方面都受到了打擊與限制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剛剛興起的“昇騰速度”突然消失了。沒有挑戰者的英偉達,在這段時間高歌猛進,從2018年發布的Turing架構一直升級到了2025年的Blackwell Ultra及Rubin架構,牢牢把控住了全球AI算力的統治地位。
而同樣在這段日子里,AI大模型經歷了井噴式發展。2018年谷歌推出的BERT-large約為3.4億參數。而到2025年OpenAI的GPT-5參數規模已經高達1.8萬億,相差了數千倍之多。這意味著全球AI算力的使用需求經歷了指數級的膨脹。昇騰可以說是被迫放棄了絕佳的發展契機,在地緣壓力下為美國企業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