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書館里的喧鬧聲、走廊上奔跑的腳步聲,還有被冷落的外賣午餐——這些成了許多圖書館暑假的日常景象。
“早上送過去,下班接回來,中間點個外賣給孩子。”這成了不少雙職工家庭暑假的真實寫照。
湖南省衡陽市圖書館曾經一天就有將近100名無看管兒童,工作人員直言:“建議十歲以下的孩子盡量有家長陪同。”
不只是衡陽,全國多地圖書館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:家長們無奈地將孩子“寄存”在圖書館,孩子們卻因缺乏看管而吵鬧奔跑,影響了正常閱讀環境。
如何破解假期托育難題,各地正在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解決方案。
圖書館變托兒所,無奈之選背后的心酸
暑假伊始,不少地區的市民反映,一些家長把公共圖書館當成了“免費托兒所”。
早晨開門時送來,下班后再來接走,中間甚至只給孩子點一份外賣解決午餐。
這些孩子中年齡小的只有六七歲,缺乏自律能力,在圖書館內喧嘩吵鬧、相互追逐,甚至亂丟垃圾。原本應該安靜的知識殿堂,變成了臨時游樂場。
其他讀者苦不堪言,“我想找個安靜地方看書,卻發現到處都是跑來跑去的孩子”,一位讀者抱怨道,“圖書館不是托兒所,應該保持安靜”。
不簡單說“不”,圖書館拿出暖心舉措
面對這一問題,圖書館并沒有簡單地拒孩子們于門外。
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采取了多項改進措施:加強館內巡查,及時提醒家長和孩子保持安靜。
他們還專門在三樓設立了兒童閱讀區,通過空間隔離減少了對其他讀者的干擾。
考慮到兒童的安全,館內甚至還采用了圓角閱覽桌,防止孩子在活動中受傷。
贛州市南康區圖書館則通過開展“如我在讀”行動來提升閱讀體驗。他們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9點,為上班族和學生提供更靈活的閱讀選擇。
“共享奶奶”亮相,社區互助托育溫暖人心
最近,一種名為“共享奶奶”的新模式在各地社區悄然興起。
這不是什么新潮科技,而是由社區內健康的退休老人組成志愿者團隊,為雙職工家庭提供孩子的接送和照看服務。
在浙江湖州長興縣雉城街道大西門社區,暑期招募了熱心退休老人組成“共享家長團”。
這些奶奶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開設書法、繪畫、故事會等課程,并輪流負責孩子們的接送和安全照護。
最讓人暖心的是,參與服務的老人可以累積服務時長,兌換未來的養老服務或生活幫助。這不僅盤活了社區老年資源,還促進了代際融合。
杭州市蕭山區新街街道的“共享奶奶”項目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截至去年底,30位“共享奶奶”為社區提供了3472人次的服務,深受居民好評。
小朋友變身“一日小館長”,體驗中學習成長
除了“共享奶奶”,還有“一日小館長”這種充滿創意的托管模式。
讓孩子們通過體驗圖書館管理工作,既得到照看又培養責任感和公益心。
北京市豐臺區圖書館在今年暑期推出了“一日小館長”活動,讓近百名孩子體驗圖書館管理工作。
這些孩子通過平臺招募和線下培訓,在圖書館內承擔維持秩序、解答咨詢、圖書整理上架等任務。
類似的做法還有華山基金會組織的“一日店長”活動,讓長者和孩子一起體驗店長工作,通過互動活動增進代際交流。
“孩子回家后居然主動整理書架了”,一位家長驚喜地表示,“這種體驗比我們說教一百遍都管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