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曾是一名小學教師,卻因不甘平庸的人生選擇重返高中課堂;她初入大學時學習文物保護技術,最終卻成為國際古人類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耀眼明星。2025年8月20日,41歲的付巧妹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,這是對她卓越科研成就的最高認可。
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8月20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,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39人,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60人。
在眾多科學家中,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格外引人注目。41歲的她憑借在古基因組學領域的杰出貢獻入選有效候選人名單,推薦人為朱敏。從小學教師到古DNA領域的領軍者
01 科學之星的崛起
付巧妹,女,漢族,1983年12月出生,中共黨員,博士研究生學歷,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。她致力于開發創新古基因組實驗技術,專注探索人類群體的起源與演化問題。
她的科研成就令人矚目:解碼東亞現代人復雜遺傳歷史,繪制歐亞不同時期人群動態遺傳歷史,大規模開展中國人群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。
她甚至從青藏高原“土”中獲得東亞首例滅絕古人類DNA,相關成果入選Nature“年度十大科學事件”、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。
02 從小學教師到科學家
付巧妹的成長經歷堪稱傳奇。她出生在江西,高中階段的數學、物理和生物成績都很不錯。但當時她父親希望她讀師范,成為一名教師,獲得一份安穩的工作。
付巧妹聽從了父親的安排,考上了中等師范,畢業后成為一名小學教師。但分配到南湖小學的調令已下后,付巧妹忽然心生不甘,希望去讀高中。
她最終說服了小學校長,走進高中課堂,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學業,考上了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。
03 科研生涯的轉折
盡管大學學習的是文物保護技術,付巧妹對于本專業的知識并不十分“感冒”。碩士研究生考試時她放棄保研,來到中科院從事骨骼方面的研究。
2009年初付巧妹前往德國馬克思·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,做古DNA研究。她的導師斯凡特·帕波(Svante Pääbo)評價道:“付巧妹成為了我們招收過的最出色的學生之一”。
在最近的20個月中,付巧妹在《自然》期刊上發表了三篇論文,幫助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。
04 輝煌的學術成就
付巧妹的研究成果極為亮眼。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顯示,她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重要論文40余篇。
其中高影響論文有31篇(IF大于8),在Nature、Science、Cell期刊發表20篇,論文總IF超過500,引用次數超過3000次。
她的研究成果入選Nature“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”、“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”等。2016年,《自然》雜志發表題為《中國科學之星》的新聞特寫文章,介紹了10位中國科學家,付巧妹名列其中。
05 榮譽與認可
因成果顯著,付巧妹被《Nature》評為“中國十大科學之星”之一,被CCTV評為“中國科技創新人物”之一。
她還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(TWAS)青年通訊院士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,獲得“美國HHMI國際青年科學家獎”、“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-特別獎項”、騰訊“科學探索獎”。
